中国的职业足球,之于其他运动项目,年薪一直是居高不下。至于本土球员的球技是否配得上自己的年薪,似乎找不到一个令人信服的衡量标准。那么这种高薪低能的逆向模式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我们把足球俱乐部视为一个经营性质的企业,答案也许就可以水落石出了。
谁都知道,在中国经营足球俱乐部是一桩看似只赔不赚的生意。但为什么投资者即便是挥金如土,还是会乐此不疲呢?显然足球产业带来的市场效应和对品牌价值的提升作用,并非一般常人所能计算的。举两个例子,一是万达实业投资足球时,企业的总资产是五千万元,离开时已经飚升到三十多亿。二是恒大投资足球时,企业的总资产约一百六十亿元。八年过去,现在已经暴涨到三千亿元。虽然这些增长不能都算在足球的帐上,但其推波助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由此,一个业绩稳步提升,经济回报丰厚的企业,其员工待遇水涨船高,也就顺理成章了。
话又说回来,其实在中超职业联赛里,除了广州恒大、天津权健、河北华夏、上海上港、山东鲁能等财大气粗的俱乐部外,年薪不高的俱乐部并不在少数。如河南建业、长春亚泰、贵州恒丰、北京人和……。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答案,本土球员年薪的高低,并不完全倚仗于自己的球技,而是与企业的经营规模、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如果明白内里乾坤,指责和嫉妒,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不能这么说。
中超现在的格局其实就有点像英超,因为对外援数额的限制,所以有中国国籍的球员,就是硬通货,也就是英超的户口本问题。
这也就是韦世豪说的,他从国外要回来的时候,一起训练的非洲的球员就特别羡慕他,因为他是中国人,所以他能马上赚到很多钱,但那些孩子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踢上比赛。
商业化的竞技体育就是这样,规则会创造市场,哪怕是一个畸形的市场,他也是市场。
要是给一个直接肯定的答案,那肯定是配不上了!
诚然,物以稀为贵,因为中国踢得好的球员凤毛麟角,所以金字塔尖的球员,拿到不菲的年薪无可厚非。但如果真的以球技来论,中超本土球员还真配不上自己的年薪。
事实上,整个中超大环境中,球员的年薪都虚高,包括外援。
还记得年初的中国杯吗,国足0比6不敌威尔士,对手阵中有一位前锋名叫沃克斯,目前在英超伯恩利踢球,但他的年薪折算成人民币,也只有300万。
而和沃克斯同场竞技,遭沃克斯完爆的武磊,年薪大概是1000万人民币,双方差距巨大。因此,如果单论球技,中超大部分球员还是配不上自己的年薪。
此外,正在进行的俄罗斯世界杯,有很多球队国脚的年薪都不高,像巴拿马国脚们的平均年薪,只有17万欧元,国足球员们是他们的数倍。但球技呢,巴拿马参加世界杯了,国足没有。
在说说韩国国脚的平均年薪,73万欧元,这一数字接近中超顶级本土球员的年薪,但是韩国击败了世界冠军德国,国足呢?
物以惜为贵,键盘侠们都只知道喷,却不肯让自己的孩子每天放学后去踢一场球,所以哪怕停球十米远,哪怕场上养生散步,这帮人至少球技还是中国最好的。老板要找人踢联赛,就这么点人可挑,要争抢他们来替自己组建的俱乐部踢,自然只能工资越开越高。而国人呢,一边骂国足臭,一边照样不让自己的孩子踢球,十几亿人里肯定有踢球天赋极高的,但平常压根不踢谁知道他们天赋高? 没人数几百几千倍于这些有天赋孩子的普通孩子踢球他们和谁去踢去展现自己的天赋? 水平低但工资高的现状难道主要不是由普通国人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