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题目内容多次推出,但按照社保对退休人员的初始计算的分配和以往十八次以来的增资状况而言,目前至少还应仍为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分配原则为好。
显然是以定额挂钩调整倾斜三原则按各人具体不同的情况给予方案的合理制定。当然在定额这部分当地均取一致也没差别,老人们也基本满足,仅是钱放多放少的问题。
倾斜部分去年大部分省直辖市已改为年满70周岁以上的男女老人才有资格增资,改变以前年满65周岁可增资的情况,也无话可说。
关键是按挂钩调整这块,因涉及金额较大。如在2023年上半年的增资方案中,各省市可参照去年北京方案中,确实很体察民情。
例如养老金定在6250元(数额不一定准确)原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收入基础上,属以下范围的老人采取多调整一些,属以上数额范围的少调一些。
即少影响养老金较高的老人的增资,而多关心养老金基数少的老人,很有参考借鉴意义。
2023年养老金即将调整,收入6000元不再涨,不能实现;低于2000元涨20%,也不能实现。
从2005年开始,我国养老金就年年调整。今年的财政预算已经明确了,要继续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养老金的“第19连涨”已经确信无疑了。
养老金调整的方式,近年来始终是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三种方式从来没有变过。
定额调整是人人增加相同的养老金,而不是6000元以上的不涨。大家都是参加的养老保险、养老金高,有过去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缴费原因,但是基本公平的原则最起码也应当贯彻吧?所以,不可能出现6000元以上不涨的情况。
挂钩调整分为按缴费年限(工作年限)挂钩和按养老金水平挂钩,主要体现的就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说实话,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的人群越多,就能够更好的长久稳定运行。
如果说按照高基数缴费,回本时间要比低基数缴费长得多。比如说60%基数缴费,理论回本时间最长为9年(社平工资不变、不增长的情况下),300%基数理论缴费回本时间最长为18年。而且高基数缴费还能够给养老保险基金提供更充足的资金。
所以国家更希望大家能够多缴费,常缴费,因此在养老金调整时也有适当的激励方案,就是要求各地逐步加大挂钩调整所占比重。
倾斜调整,重点是向高龄老人和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照顾,也体现了相应的关怀原则。
简单的说,2023年养老金继续上调,收入6000元以上不再涨,低于2000元涨价20%,这个提法本身就不公平公正也不合理,这是在割裂老年退休群体,有意制造社会矛盾,政府也不会这样做!
截至今日,尚未见到官方的正式明确养老金如何调整的方案。养老金连续十八上涨,体现党和政府对退休人员的关怀。但是,民间提法6000不涨,2000涨20%,没有任何依据,有凭空臆测之想。
两会正在召开,相信代表委员会将民意带到北京,我们相信新一届政府会拿出新举措。毕竟“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倾听民声、体察民情,才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也是为政者起码的责任。
养老金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前年度调整都是“挂钩工龄、部分定额、照顾高龄人群”,好像没有一次限高提低说法,如果2023年调整,也不可能2000元为界限涨20%,这是一厢情愿。试问一下,你制定出台一个政策,会冒着伤害一部分人,安扶另一部分人吗?不会的!